什么样的人际交往是一种好的人际交往?这个问题对我来说至今仍是一个大大的问号。我们在生活中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每个人的性格、行为方式、成长背景都不相同。我曾给“好的人”或者“好的人际关系”下定义,但总觉得不够准确。后来我觉得说一个人的性格特征没有办法用好坏这种绝对的词语去评价。每个人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独特的表达,所以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要保持一种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认识和理解每一个不同的人。
同层交往
“同层交往”是我目前最舒服、最自然的一种交往方式。我指的“同层”,是指那些在价值观、学习状态、生活方式和性格上都与我比较接近的人。这样的交往并不意味着我和他在各方面都一模一样,但在交谈中,我可以毫无顾虑地表达内心最真实的情绪和看法(让我最舒服的一点),对方也能快速理解并给予共鸣。这种理解和共频让我感到很放松,好像我们之间不需要过多的解释,就能感受到彼此在同一个频道上。
曾经我认为,共同经历是维持友情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我们之前初中的时候一起上学、一起讨论学校里发生的事情、一起经历喜怒哀乐,那段时间的共频让我坚信,友情必须建立在相似的背景之上。初中毕业之后,我们上了不同的学校、接触了不同的人、处在不同的环境,原来的共同语言越来越少了。尤其在微信交流中,我觉得有很多东西彼此之间无法分享。我其实很珍惜那种和我比较合得来的朋友,所以很想以不费力的方式维持住我们的关系。然而,可能我们一年只见两次,但当我们再次相聚,我发现我们依旧可以聊得很深很开心,甚至对身边发生的事情有着惊人一致的看法。那一刻我意识到,友情不需要费力维持也是可以穿越时空的。
向下交往
在我的定义中,“向下交往”是指和那些我可能一开始不太欣赏的人建立联系。这里的“下”并不是一种贬义,而是指那些在某些方面和我的认知或者喜好有较大差距的人。在我读小学的时候,大家都来自同一个学区,行为方式也比较一致,那时候的我并没有意识到人与人之间可以有如此大的差异。但进入初中后,我们学校的学生来自青岛市的不同区域,我才第一次真正感受到多元化的存在。那种像“小社会”一样的环境,让我意识到世界并不是我原来想象的那么简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表达方式和处世方式。有些人身上确实有我不认同的地方,但也有值得我学习的优点。我渐渐学会了不急于下判断,而是尽量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理解和分析。有时,正是那些一开始不被我接受的人,让我看到了自己身上的局限。大多数的时候我在人际交往中不是选择“合适”的人相处,而是一点点扩展自己的认知。
向上交往
“向上交往”对我来说,是一种动力的来源。在很多时候,当我感到疲惫或者想要放弃的时候,一部分原因是我想到比我优秀的人,激励我继续坚持下去。他们在某个方面的出色表现让我意识到,世界上还有这么多值得追求的目标,我愿意去吸取他们的优点。可是,现实中,我们并不总有机会和这些“更优秀”的人直接交流。这时候,我觉得想象和希望的力量就显得特别重要。即使身边暂时没有这样的人,我也会在心里为自己树立一个目标,让自己朝着那个方向努力,相信努力后就会遇到更多那样的人吧。有时候,我们可能因为自卑而不敢接近优秀的人,担心被比较、被否定。但其实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都有值得被看到的地方。我也有可能在某些方面做得比那些“更优秀”的人好。与其封闭自己,不如抱着学习的心态,去接触和靠近那些你欣赏的人。我也非常珍惜那种互相学习和成长的机会,大家都愿意敞开心扉真的是一件很难得的事情。
“困”在某个圈子中
有些时候,我们会陷入一个自己不太喜欢的社交圈中。这种“困住”的感觉,有时是短期的,比如被分到一个你并不熟悉的小组进行项目合作;有时则是长期的,比如你所处的整体环境让你感到格格不入。面对这种情况,我觉得第一步是“接受”。与其说去抱怨、逃避,不如先承认这种情况的存在。接着,尽自己最大可能去发现这个圈子中的闪光点,寻找一些积极的东西。也许其中某个人的思维方式很特别,也许整个团队的执行力很强……同时,我们还要明确自己的位置。如果你在这个圈子中是为了大家完成某个任务,那么就专注于大家齐心协力把任务做好,而不是一定要和所有人都成为好朋友。有时候,维持一种“共事但不亲密”的co-colleague关系反而更让人自在。有的时候可能我们没有团体任务,只是自己在某个环境下需要达到自己的目标。这个时候重要的是我们要清晰地知道:自己是谁,自己什么时候要做什么,什么时候不该做什么,不因为别人而改变原则。
有的时候关于如何融入其实是一个很矛盾的问题。如果在一个集体中大家都跟你差不多,你可能会想,我是不是要做点不一样的事来突出自己;但当大家都与你截然不同时,你又可能开始思考:我要不要努力去合群?这两种状态我都经历过,到现在我也很困惑,好像没有一个正确的答案。可能融入环境真的是需要不断调整,最好能够在融入的同时不迷失自我,自我表达也不是说脱离群体吧。
我的观察
在当下这个时代,我发现大部分人都越来越重视自己的感受。这本身没有错,我们确实应该先把自己照顾好,才能更好地去关爱别人。但有时候,这种过度“以自我为中心”的趋势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举个例子:A和B一度是好朋友,然后联合起来排挤C;过一段时间,B和C又成为朋友,一起背后议论A;再之后,A和B和好了,又去排斥D。如果从好的方面去评价,那么大家都是就事论事,矛盾过去的很快;但从不好的方面去评价,那是不是伤害了很多人又不管不顾继续去伤害其他人。如果每个人都能多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一点,愿意退一步、让一步,是不是就会少很多矛盾?当然,也不是说我们要牺牲自己去迎合别人。更理想的状态,是在让自己舒服的同时,也对他人的情绪有所体察。这种平衡,我到现在也还没有完全掌握,但我希望有一天我可以更自如地做到既真实地活着,也温柔地待人。
小小总结
其实通过我的文字也能感受到在我这里人际交往没有一个标准的对与错吧。有的时候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得到的结论会是截然不同的。遇到不同的人,经历不同的事情,也会有新的理解和看法。所以这些只是我现阶段的一些体会吧。我们都需要一直摸索一直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