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间游戏里的第一个领悟
其实从小时候和同学课间玩的时候,我就意识到了“坚持”这个概念。小学课间的时候我们经常喜欢玩“抓人”游戏,一个人负责追,另外的人负责逃。我如果一开始疯狂往前跑,过了一会就没劲了,很快就会被追上的人拍到。但我发现,如果我一开始并不全速,而是以中速一直跑,保持一个匀速的节奏,对方往往会先累下来。这时,我再突然加速冲刺一段距离,就能轻松把追我的人甩开。好像那时是我对坚持的重要性有了一个模糊的理解,我到现在还记着那个时刻。父母反而从来没跟我唠叨过“坚持”这个道理,但我在这种小小的生活经历里就已经感受到了它的意义。
坚持的过程要自我调节
一次的坚持,可能就会带来一个小小的胜利,别人会因此对你有很多正面的评价。渐渐地,这样的事情发生多了,就好像你被别人“架”在了一个标准之上。你会被期待去维持这种表现,而这种期待反过来也变成了我的内驱力,让我一次又一次逼着自己尽力坚持、做到最好。但我觉得这个有好的一方面也有不好的一方面吧,可能突然一个感受让自己意识到自己对自己要求的有些过,就要学会用正确的方式自己放过自己。比如刚报名一个考试的时候我会觉得我如果考不好,我自己会跟自己过不去。这时,我可能会回想一下过往的经历,好像认真准备了结果从来没有太差过,自然就感到舒服很多。有的时候身体甚至会给我们拉响警报,该休息一下了。当时十一月份左右,周天做完雅思模考,我吐的完全丧失力气,凡是我所经过的地方都有我吐的痕迹。虽然休息了几天回学校感觉做题没有手感了,但好像心情上轻松了很多,更有种最后考成多少都无所谓的感觉。
成就从来不轻松
尤其是近几年,我越来越清楚,如果没有足够的“资本”去随意躺平,那坚持这个品质在任何领域都是必需的。如果你不甘于躺平,想要变得更优秀,那你一定是要往前跑的。初中的重要考试就是期中和期末考试。为了每一次都能考出理想的成绩,整个学期我都在持续不断地复习知识点,一根弦一直绷着不敢松懈。到了高中,这种感觉有增无减。很多初中同学对我选择去国际部读书感到惊讶,甚至有人觉得我原来那么卷怎么就这样选择“摆烂”了。确实大家好像都有这样一个误区:在普高需要一直拼搏,在国际部会很轻松,很早放学,很多活动,etc。但真正进入国际部生活之后,我发现它比我想象的还要辛苦一些。因为时间真的非常紧迫,所以我会想把事情全部往前赶。也有人说艺考是走捷径,但我自己学小提琴的经历告诉我,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四根弦上没有任何标记,你必须完全凭借肌肉记忆和耳朵的敏锐度去掌握音准。可能只要一天不练习,手指的位置感就会出现偏差,音准也会随之跑掉。有的时候上课我一个和弦拉的音不准,老师就会让我一直练那个音,一直到连准了为止。所以也有很多煎熬的时候。
世界上有很多人和事,看上去好像轻而易举就能做到接近完美。但只要你稍微深入去了解,就会发现其中隐藏着不为人知的辛苦。我以前也常常被这种“轻松完美”的表象所迷惑,觉得是不是所有人都能不费力地取得成就。但这些年,我也通过自己的经历,逐渐打破了这种滤镜。我平时是个表面看起来乐观、云淡风轻的人,但其实尤其晚上闭上眼之后内心的情感也挺波动。别人可能觉得我第一次雅思就考得很高是理所当然,因为我有一定的语言背景。但他们不知道,当时每个周日返校对我来说几乎像一场噩梦,尤其是刚开始模考的几个周。周天回到学校后第一件事就是模考,考完就在担心成绩。周一看到分数后,考的差点就安慰自己周三好好考,考得好了也会开始担心周三的模考。周三考完出了分,又要赶着找时间做第三套模考题。就是这样一个内心总是在担心很多,反过来又发现没有必要担心那么多,下一次接着开始担心很多的小女孩。
成就感是我出发的理由
而且,坚持一段时间之后,你会发现它不仅带来成果,有时还能让你短暂地轻松一下。我初一开始到初三上学期都在课堂上紧跟老师,知识点掌握的很好。因为我初二就自己决定要高中读国际部,所以初三下学期就心情上很轻松,没有任何辅导班。还有像我高一上学期拼命学雅思,同时把需要考试的AP科目也掌握的很好。等到高一下学期,我有了很多喘息的空间,有了一点属于自己的“自由”。我免修了雅思课,所以就可以到室外吹吹风学一些自己想学的东西。尤其是别人还困在教室里上课的时候,我在教学楼外面被阳光和微风包围着。我觉得还挺幸福的那个瞬间,就觉得幸亏当时拼了一把,现在才换来了这种自由。
我觉得正是坚持带来的这种成就感让我想要再开始下一段全情的投入。因为我觉得投入之后所带来的成就感在远处太吸引我了。它不仅是目标达成后的喜悦,还包含了在过程中与自己较劲、和困难博弈的那种满足。我特别喜欢那种为了某件事拼尽全力、然后回头看时的感觉。虽然在过程中经常喊救命觉得自己要不行了,但回过头来好像发现我所承担的一切好像是我刚刚能承受的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