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局

· 我的成长课

课堂的热情到沉默

同为走过小学、中学到高中的一员,我渐渐意识到,人的热情似乎在不知不觉中被慢慢消磨。

还记得小学时,课堂上总是热闹非凡,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生怕错过表达自己的机会。初中伊始,大家也都踊跃上台做自我介绍,积极参与各类活动,尽情展示自己的才能。可到了初二、初三,情况却悄然发生了变化。课堂上,老师提问时,回应寥寥,要么是一片沉默,要么只是熟面孔在坚持互动。曾经的那份活力与主动,仿佛被某种无形的力量压了下去。

前段时间,我组织了一个面向小学生的心理项目,走进小学与二年级的孩子们交流。他们围在我身边,争着回答问题,满脸期待地想与我对话,那份纯粹的热情让我深受触动。短短五年,孩子们是如何从活跃变得沉默?这种变化,不禁让我陷入深思。

我在这样一个环境下长大,自然也深深地感受到这种变化的发生。我仍记得初一第一节语文课的时候,我积极举手,成为了第二位介绍自己的机会。但到了初二初三的课上,随着周围的沉默蔓延,我也开始压抑自己的表达欲望。有问题时不再主动提问,知道答案也变得犹豫要不要说出口。后来,数学老师甚至不得不让我们用比手势代表ABCD的形式来回答问题。

我认为,教师在这个阶段的引导方式尤为重要。我常常听到类似这样的话:“这道题你怎么还会错?”或“这个知识点我已经讲了好多遍了,我不讲了,自己下课自己解决。”这样的语言,对本就敏感的青少年而言往往是沉重的一击。如果教师能以开放的心态看待错误,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他们为什么理解不了、为什么反复出错,并耐心引导学生找出思维误区、掌握解决策略,那将会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教育闭环”:学生敢于提问,敢于试错,在理解中成长,并最终实现突破和掌握。

对我们学生而言,也许我们无法立刻改变课堂氛围或教师的反馈方式。曾经,我的英语老师提出如果卷子改错仍有错误,就把整张卷子抄一遍。我试着向老师表达其中的不合理却未得到任何改变。但即便如此,我们可以从自己开始,尝试去坚持那份表达的勇气。提问不代表无知,回答错误也不意味着能力差,它恰恰说明我们在主动思考、积极参与。每一次举手发言、每一次主动提问,是在锻炼面对错误与质疑的心理韧性。也许这份勇气开始时微不足道,但正是这一点一点的坚持,最终能让我们在未来更大的舞台上,自信地站出来说:“我可以。”

机会与责任

机会分为两种:一种是你主动争取来的,一种是突然出现需要你去抓住的。

相比之下,主动争取的机会更考验我们的自信与勇气。因为这类机会往往充满不确定性,需要我们先迈出那一步,再接受未知的挑战。刚上高中时,我没有犹豫太久,直接在任职申请表上填了“班长”这个职位。虽然决定下得很快,担忧也随之而来。我一直在问自己:“我要成为什么样的班长?”第一天开学老师公布任职名单,我被确认为班长。我有一种很难以转换角色的感觉:原来是我叫别人“班长”,现在轮到别人叫我“班长”了。班长只是一个服务老师、同学的职位,有时候甚至更像是一个称号。其实主要就是处理好自己的事情,尊重每一位同学,在关键时刻为集体出力。回头看,我觉得自己不仅尽力了,也做到了。所以主动争取机会,不是站出来那么简单,它意味着一份责任,也意味着从这一刻开始,你必须成长为那个你自己都还不太熟悉的“更好的自己”。

另一种机会我相信也是需要长期的积淀才能够把握住。比如说我在高一快结束的时候,老师给了我一个在新生报道日进行经验分享的机会。我想,这样的机会并非偶然,它一定源于我在这一学年中展现出来的某些优秀品质,值得被更多人看见与借鉴。也许是我始终保持的积极的心态,也许是我在学习上的自律与坚持、又或许是我对时间的规划与执行力,才让我值得被信任,站在那个重要的讲台上。既然机会来了,我就必须全力以赴。每天晚上9:20放学回家之后,我就会对照我的分享提纲,计时完整地演练两边。分享当天,当我看到老师对我赞许的目光,听到家长评价我的逻辑非常清晰,我知道这次机会我是真的把握住了。

无论是主动争取来的机会,还是积淀之后被给予的机会,它们都不是偶然的。那些看似幸运的背后藏着的是我们的勇气与坚持。机会来临时,我们无需抱怨额外付出的辛苦。正因为能力越大,责任越大,每一次独特的机会才塑造了独特的我们。

先冲一冲,别想太多

“脆皮高中生”真的是精准刻画了许多高中生的心理状态。面对源源不断的压力,许多同学仿佛一碰就碎,情绪也随时可能被某个小小失误压垮。有些同学因此而长期不来上学,调休后回归课堂却发现自己已经跟不上节奏,最后陷入一种“越逃避越焦虑,越焦虑越想逃避”的恶性循环。

我真的非常理解那种情绪:一旦开始担心一件事,就像掉进了漩涡,越想越可怕,最后完全是被自己的想象吓倒了。高一上学期准备雅思时,老师让我去和高二的同学一起参加一场模拟考试。那一刻,我几乎崩溃了--我一个都不认识他们,听说他们平时考的题还特别难,考试时间将近三个小时。从得知消息的那一天开始,我几乎没有一天是心里踏实的。每天都在焦虑,越想越觉得自己“完了”。可第一次去高二模考我的听力部分竟然考出了8.5/9分--这是我从未达到过的分数。那一刻我才意识到,很多时候并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可怕。真正令人恐惧的,不是考试本身,而是我们脑海里不断放大的“如果失败怎么办”。只要我们全力以赴去做,自然会有很好的结果。

我最近总结出一个对我来说很实用的心态方法:别想太多,先往前冲。在备考雅思的时候,我并没有一开始就给自己定一个高到令人焦虑的目标,比如“我一定要考7.5分”。我当时的想法是:现在6.5分也不错,先继续学、继续冲。一个月后,我发现自己的水平大概能稳定在7分,于是我又告诉自己:“那就再冲一冲,能上7.5就更好了,至少我已经很满意了。有时候,目标不用一开始就定得完美,持续前进,本身就是一种成功。另一个成功经验就是AP 计算机科学A这门课。对于我来说这门课是选修,我没有报名考试只是先学一遍打个基础,高二再正式修一遍再考试。我一开始因为一些英语专业术语加上专业知识学得非常吃力。但我当时的心态就是:学不明白高二还可以再学,但我现在一定要能多学会一点是一点。就是在这种不求一步到位但坚持向前的状态下,我一点点积累,到了下学期居然逐渐开窍了。模考经常能拿到5分满分,我也真正理解了很多原来没搞明白的知识点。

破局之寄语

无论是从“课堂热情到沉默”中意识到表达的重要,还是在争取机会、承担责任的过程中不断成长,抑或是在与压力共处的挣扎里逐渐找到调节心态的方式,这一路走来,我意识到成长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顺利,而是在一次次心理博弈中,学会破局、敢于承担、持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