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兴趣发展史
很多家长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培养兴趣,我也不例外。早在我还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她每天就会给我听协奏曲。等我两岁时,竟然能安安静静地欣赏完整场音乐会,这让父母惊讶不已,也由此认为我与音乐有着天然的缘分,于是开始着重培养我的音乐细胞。爸爸妈妈似乎早早就为我规划好了一条音乐之路。他们认为学钢琴的孩子太多,竞争过于激烈,于是选择让我主攻小提琴。为了打下基础,我从3岁开始学习钢琴,5岁正式开始学小提琴,中间还学习了一段时间的乐理。
尽管我在不同的地方生活过,小提琴学习却从未中断。为了得到更好的指导,我甚至换了三位老师。小学五六年级的时候,每个周五我都坐火车到北京学习小提琴,当天去当天回。小升初的时候,我提出想放弃钢琴,妈妈很爽快地同意了——毕竟,钢琴只是为了辅助小提琴,如今主项已步入正轨,放弃也无伤大雅。但进入初中后,我曾多次向妈妈提出想放弃小提琴,她却没有立刻答应,而是深思熟虑,反复与小提琴老师沟通。最终得出的结论是:我在小提琴方面有天赋,只要继续坚持,未来一定会有成果,而且在申请大学时也能成为一个加分项。
人们常说,放弃比坚持更难,我也确实如此:毕竟已坚持多年,父母也投入了大量心血和金钱。再想想,若将来学业遇到困难,这也许还可以作为一条出路。于是我咬咬牙继续坚持。但渐渐地,我意识到小提琴并不是我真正热爱的事物,也不是我未来想以此为生的一项技能。
这种认知既有我内心的变化,也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上了高中后,时间安排与初中完全不同。我开始寄宿,每周六11点放学,到家已近下午2点;而周日下午2点又要赶班车回校。因此我将小提琴课安排在周六下午5点。可我平时上学如同打了鸡血,整周的疲劳都靠周末来恢复。如果不午休就上课,我常常困得睁不开眼;但若睡了午觉,妈妈又会指责我不练琴,课堂状态不佳。于是周六上课成了我最沉重的负担之一,小提琴也逐渐变成了我生活中的“高压源”。
终于在高一下一次课上,我鼓起勇气对老师说:“我发现我并不真正喜欢小提琴,我还该继续学下去吗?”经过老师与父母的沟通与支持,我最终决定不再系统学习小提琴,而是将其作为日常生活中的兴趣爱好继续维持。
成功 or 失败?
从某个角度来看,我的兴趣发展似乎是个“失败”的案例。我并没有达到父母原本的期望:考入顶尖音乐学院,在大舞台上演奏小提琴,为爸爸的小提琴品牌助力……在小时候我展现出天赋,父母也在第一时间开始投入培养。我一路走来付出了很多,取得了不少成绩,也让父母在经济和情感上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最终却轻描淡写地选择了放弃。尤其是后几年,我几乎是痛苦地坚持着兴趣培养,小提琴带给我的快乐已无法支撑我继续下去。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也是一次非常成功的经历。我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真正不喜欢的是什么,及时止损,避免让自己今后的人生继续受困于一个错误的方向。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会了坚持——无数次备赛的深夜,无数个想放弃的瞬间,我都咬牙挺了下来。小提琴还教会了我如何享受孤独。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陪伴我的只有家人和老师,几乎没有小伙伴能一起交流。它还让我学会了合理安排时间,特别是在初中阶段,我成功地将小提琴学习和学业安排得井井有条。虽然小提琴不是我真正热爱的领域,但它已在我身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我因此收获了无数奖项,也得到了展示自我的机会。我现在依然热爱音乐。
什么是兴趣?
“兴趣”一定是我们传统认知中的艺术、体育等才艺类项目吗?我认为并不是这样。很多微小的爱好也值得关注和挖掘。兴趣的范围可以很广,比如热爱学习,热爱帮助他人,也是一种兴趣。
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在学习中获得快乐,但我却能从沉浸式学习中获得满足感。这种上瘾的感觉,不正是一种兴趣吗?班里同学常常来问我问题,我很享受把知识讲清楚的过程,也很喜欢看到他们因我的帮助而有所收获的那份成就感。对我来说,这也是一种兴趣。
真正的兴趣,是你内心燃烧的一团火,让你觉得不去做就难受。如果没有这股驱动力,那么所谓的“兴趣”很难走得长远。真正清楚自己喜欢什么的,只有自己。家长能做的,是发现并全力支持孩子热爱的事情。
当然,将兴趣转化为职业道路必然会面临辛苦和挑战。我放弃小提琴,并不是一时冲动的决定。毕竟这原本是父母为我选择的“兴趣”,而并非发自内心的热爱。回望未来,我看不到任何与小提琴相关的愿景。经过多年的思考与挣扎,我最终选择了放弃。而当我在学习中、在帮助他人时所感受到的热情与喜悦,恰恰让我明白,那才是我真正所爱之事。
当你想因挫折而放弃的时候,不妨问问自己:这真的是我所热爱的吗?如果熬过这一阶段就能迎来想要的结果,那就坚持下去;如果不是,那就再坚持一段时间后,勇敢而明智地放手,去追寻真正热爱的方向。
环境的重要性
发现兴趣之后,营造一个积极的培养环境尤为重要。这是家长可以为孩子助力的重要一环。我在学习小提琴的过程中,就缺乏一个理想的学习环境。
我一直上的是一对一小提琴课。每节课,要么老师表扬,我和妈妈都高兴;要么老师批评我,一节课几个小节反复练,妈妈觉得钱花得不值,还会训我,我则常常哭鼻子。节假日时家里来亲戚,总要让我表演节目。可他们往往只是凑个热闹,表演完敷衍地说一句“你真棒”,这种表扬我并不真正在乎。学校活动中,有时没人表演节目,就会被推荐上去。可因为小提琴多为古典曲目,而现在的孩子更偏好流行音乐,演奏过程中常有人交头接耳、毫不尊重。演奏结束后,也只是随口一声“你拉得真棒”加几声稀稀拉拉的掌声。这些都让我感受到一种冷淡和被误解,逐渐削弱了我对小提琴的热情。
因此,一个支持和尊重兴趣的环境至关重要。就在我即将决定不再系统学习小提琴时,我加入了学校的管弦乐团。我发现,虽然团内乐器种类有限,但多种乐器的合奏远比单独演奏来得丰富。有时候是协奏制造的轻松氛围,有时则像是一场乐器间的“竞赛”,营造出张力十足的情绪。这是我独自演奏时从未体验过的。于是我决定,继续留在学校管弦乐团中,享受音乐带来的美好。
当然,现实中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在兴趣面前被全力支持。有时候因为家庭的经济状况,或者所处的环境限制,父母可能无法为你提供最好的资源去发展兴趣。但这并不意味着你要放弃它。你可以先用一种力所能及的方式去靠近它,让它在你身上慢慢留下痕迹,成为你生活的一部分。当你有一天有能力了,再亲手去实现那个曾被搁置的梦想,也未尝不是另一种圆满。我相信,那份埋藏在心间的种子,在你能够真正支持它的时候,早已含苞待放,它绽放的力量将势不可挡。何况我自己,也有一些等到成年之后,想亲自去完成的兴趣呢!
兴趣之寄语
回头看,我的兴趣发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但正是这一路上的坚持与放弃、热爱与迷茫,让我真正认识了自己。我明白了:兴趣不是必须变成职业的东西,也不是非得走到极致才算“成功”。它可以是我们生活中的热情所在,也可以是了解自己的途径。
对于“兴趣”,我想给和我一样曾困惑、挣扎过的朋友们一些思考:兴趣不是外界贴给你的标签,也不是别人替你安排的路径。它应该是一种让你内心充满动力、愿意投入的东西。而判断一个兴趣是否值得坚持的最好方法,就是在遇到困难和疲惫的时候,问问自己:你是在为热爱咬牙坚持,还是只是在为别人的期待苦苦支撑?
如果是前者,请继续走下去,因为热爱终会带你到达你想去的远方;如果是后者,那也别急着否定自己,给自己一点时间去探索,去找到真正属于你的热情所在。勇敢坚持,也要勇敢放弃,都是通向自我成长的重要一步。